当现代的中国枪迷频频因为气枪犯事儿的时候,我们的乾隆爷在几百年前就不把气枪当回事儿了——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马嘎尔尼使团(英)访华,送了乾隆爷一把英国制造的气枪,但那时候我们的乾隆爷只钟爱火枪,这把奇葩枪直接被锁进了仓库。
▲极少数存世珍品在古董气枪在市场上已价值连城,乾隆的那把已经无迹可寻,图为现代复刻品。
相对于来到中国的那把凄惨的气枪,同时期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开拓——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则用气枪横跨了大陆西抵太平洋沿岸,要知道这中间走过了完全未开化的美国中西部地带!
▲刘易斯和克拉克在1804-1806年带领43人横跨北美大陆,这个由杰斐逊总统特派的任务组织领到了当时最好的射击设备——气枪,在任务出发前杰斐逊总统宣布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军事手段”,图为他们拿着气枪与土著对峙。
当时乾隆得到那把枪就是现代气枪的“祖先”,现在的气枪多被用于玩乐或是射击比赛,但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气枪的确是一款让人惊艳、杀伤力强悍的武器,如果说当时美国只是在小范围内“试装”气枪,那么奥地利军队则把气枪当成了不可代替的“高精尖武器”(类似我们现在的狙击手用的枪械)。
在那个时候火枪用的都是黑火药,打一发装一次火药,非常影响射击效率,但奥地利军队使用的名为Windbüchse(德语:风之枪)的气步枪能够连发20发13mm的枪弹,算下来就和我们现在大弹容量的9mm自动手枪的威力差不多了,而且子弹威力也很大,近距离能够穿透1寸的木板,这对于当时来说绝对是个人间大杀器了!
▲“风之枪”的长度有1.2M、重量4.5Kg,和当时的火枪差不多,但需要额外携带一个储气瓶提供动能。
和那时候的黑火药单发枪械不同,“风之枪”已经发展出了弹匣——20发铅弹被紧密压在一个金属弹匣中,如果操作得当,这20发子弹可以在半分钟内像半自动枪那样都突突完,而这时候对面的人还像个慌脚鸡似的往枪口灌火药沫儿呢!
▲在拿破仑战争中,法国和奥地利开战,当时两国都是军事强国,但在战争中,气枪与传统火枪一对抗就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气枪能快速连发,而拿破仑的射手每填装一发子弹需要三分钟左右,法国军队为此吃了不少亏。拿破仑为了压制奥地利军队的气焰,发布军令要优先射杀奥地利的气枪手!
当然,那时候的枪不可能是完美的,“风之枪”也有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直接导致它的服役时间仅仅30余年,因为即使“风之枪”的杀伤力非常大,但它所需要的后备力量让军队也无力供应——“风之枪”的动力系统供应是在是太麻烦了。
▲当时气枪的完整结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而且零件更换储备不足。
众所周知,气枪使用物理手段加压的气体喷射弹丸,想要得到强大的物理动能只能提前储备能量,“风之枪”同理,它的能量依靠一个连接在枪管后端的大气瓶得到。现在我们做一个完全密封的容器简单,但放在几百年前这可就是个大难题了。当时的气瓶由铁片捶打并经钎焊密封、铆钉加固制成,工艺十分复杂,很难快速大规模生产,而且气瓶稍有破损就无法再使用。几百年前的人们可没有现代用电动气泵压缩空气的本领,充满一瓶器需要人像打气筒那样充气1500下左右,而一瓶气只能发射30发子弹。
▲奥地利士兵随身携带的工具包
当时奥地利最精锐的猎兵才有机会使用气枪,每人标配是1把气枪、100发铅弹(20发在枪上,80发在备用弹匣中)、3个气瓶,为了防止掉链子,还带了个打气筒。。。
战场上哪有噗噗打气的时间啊,当时奥地利军队专门制造了运送气瓶的军车穿梭于枪手和充气站更换气瓶,但军车的目标太大了,经常被当成活靶子,时间长了奥地利军队发现在战场上使用“风之枪”,就是活生生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于是“风之枪”就灰溜溜的退役了。
▲曾经红极一时,落幕无声无息
虽然“风之枪”退伍了,但它直接奠定了现代气枪的基本设计原理。那时候虽然“风之枪”的军旅生活已经结束,但却意想不到地在民用市场上炸开了花:当时热爱打猎的人们发现,用这玩意狩猎简直太TM好使了!
虽然气枪狩猎很爽,能够快速射杀鹿、野猪等动物,但在当时这绝对是昂贵的武器,只有欧洲的顶尖儿贵族们才能得到一把。气枪可以在恶劣的天气下使用,即使是在潮湿的雨天或雪天也能发挥很好地狩猎作用;气枪在发射的时候几乎不会发出声音,非常隐蔽,为猎人争取到了第二发射击的机会;当时的黑火药燃烧会发出非常强烈的闪光,而且特别不安全,一些射手的眼睛会被喷出的火焰灼伤,而气枪则不会有这种情况,气枪非常安全。
▲当时的土豪们得到了气枪之后,很喜欢在上面进行定制雕刻,突显个性。
现在在很多国家,气枪仍旧是平民的玩具,当然能见到最多的就是狩猎了。但限于气枪的威力,大部分只能大一些小型的动物(应该很少有人敢拿着气枪去打危险猎物吧?),下面这则气枪猎鸟视频的准头,小编是服了!
版权说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